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阅读是弥合差距的途径

时间:2021-06-27 08:19:04 来源:工人日报

【高谈阔论】阅读是弥合差距的途径

最近两月,笔者跟随“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的行迹,探访了中部地区的几所小学,其中包括昔日贫困县县域内的小学。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阅读,由之也绵延出来一个类同的现象:进步有目共睹。

这让我很是感怀。

一般而言,远离一线大城市的内地学校,撇开大城市不论,即便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的三四线城市相比,虽然已经可以受益于网络即时通联的便利,但在硬件设施和文化氛围,以及软实力——比如师资——等方面,不夸张地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意欲在不长的时间里弥合相互间的差距,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试想,就算是在资金缺口可以及时弥补的前提下,可见的改善,通常也仅仅是体现在教学硬件上,而在软环境范畴,比如城市的综合文化环境,和师资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内地(偏远地区)几乎不可能与发达区域相比。

然而,在探寻之旅中,笔者见证了可以说是“奇迹”的可行性实践:这就是锚定在阅读基石上努力。

不错,无需回避明摆在那里的差距,我们内地小城市(县)的教师,无法比肩大城市素质优良的队伍,我们学童没有机会去音乐厅见证、欣赏交响乐,去美术馆一睹美妙的大师画作,我们甚至没有条件去博物馆、图书馆聆听一次专家、学者有趣,甚至是动听的亲临讲述……

尽管如此,但我们有书,那些大都市孩子阅读的书,我们也可以第一时间捧在手里,和城市“条件优渥”的孩子相比,我们阅读着一模一样的经典名著。

我拜访的小学,用实践证实了阅读拓展出来的“奇迹”,那些学园里的教育工作者们,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着共同的经验:书籍的阅读,在助益学子学习、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从根儿上提升着同学们认知世界的能力,一方面推升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自我升级。

举个实例。

相比较而论,贵州遵义目前还不在“发达地区”的名册内,而该市辖区内的汇川区第五小学,曾经也不属于“好的学校”。在历经多年的“强化阅读”努力之后,现如今,这所学校已然跻身当地“名列前茅”的队伍。一方面,学校在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要求同学们“一年至少阅读十本书”。与之配套的是各种促进阅读的举措,比如借助广播和微信群,让学生朗读的声音在同学中传播,比如课文中涉及的一些原著,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要求同学们去翻读原著——去翻阅整本书,而不仅仅是背诵课文。即使不能背诵课文,阅读整本书的同学,后续都表现出了更强的“学习力”。这是学校管理者的经验之谈,也是教师们亲历的现实景象。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乐于阅读(接纳)“整本书”,学校的老师也和大城市的优秀教师“无缝衔接”,参与到线上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之中不限于对作品的解读,还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进阶——甚至有质的跃升。

实际上,要达成和大城市“无差别”的并行,客观说,图书的阅读无疑是最好的媒介。

回过头来审视“文化环境”,能够和大城市齐头并进的,目前看,可能也只有书籍的阅读方面,不管身处各地,都是可以没有差距的,因为书在任何地方阅读,其所收获的实际效应,应该说都是一样的,至少是非常相近的。

而书籍本身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文化载体。一个集合体,别说是初级学堂的莘莘学子,即便是大学教授组成的群类,要更上层楼,都必须借助书卷的力量。

将来,无论远近,也许我们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但在另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没有距离,如果我们确实真心地想迎头赶上,那么,从现在开始,阅读吧,无论是为师者,还是学童及其心切的家长……

只有阅读,才是弥合差距的途径。

冷荞麦 【编辑:房家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