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时间:2022-03-02 08:19: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第一代汽车媒体人姜海程:在家中开设汽车模型博物馆,考证汽车在华发展多个重要历史时刻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30多年前首届北京国际汽车与工艺装备展览会的现场手册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办的交流研讨会上,姜海程在演讲中展示纪念邮封

慈禧的那辆车是不是“奔驰二代”?

北京汽车博物馆颁发给姜海程的捐赠证书

中国第一代汽车媒体人姜海程的家中,有一个“宝藏之地”——一个小型的“汽车博物馆”。在不到二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大大小小陈列了200多种原版汽车模型:奔驰、大众、斯巴鲁、富康、保时捷、福特、林肯、北京现代……他的收藏几乎囊括了现代汽车工业兴起以来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品牌,许多车迷朋友们都曾慕名来参观拜访过,姜海程对自己的收藏引以为傲,在北京汽车圈绝对是“独一份儿”。

今年1月中旬,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姜海程位于昌平的家中见到了他。老爷子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但精神很好,在讲述他与汽车的故事时,依旧言语清晰、掷地有声。言谈话语中,明显可以感受到这位中国第一代汽车媒体记者对汽车文化的挚爱与追求,以及对汽车历史的严谨态度。在他的带领和讲解下,这座藏在他家中的小型“汽车博物馆”变得生动、丰富起来。

这些年,姜海程一直致力于汽车文化推广和汽车历史研究。2021年底,八十多岁的他还有个心愿没有完成——在各界的帮助和努力下,能在2022年举办一场“汽车传入中国”百年溯源的纪念展。

之所以对汽车的感情这么深,用姜海程自己的话来说,“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汽车从无到有的变化,也亲历了许多中国汽车产业由小到大的重要时刻。”

不到二十平方米的私人“汽车博物馆”

“汽车博物馆”就设在姜海程家中的书房里。走进这个略显朴素的空间,视线首先会被房间左侧占了一面墙的玻璃书柜所吸引——这里大大小小摆放了总共200多种汽车模型。细细一看,奔驰、大众、斯巴鲁、富康、保时捷、福特、林肯、北京现代等车型都陈列其中,几乎囊括了现代汽车工业兴起以来全世界所有的汽车品牌,其中不乏甲壳虫、加长林肯等一些品牌的历代经典车型,这些原版官方模型如今在市面上都很难见到,在这里却被保存得完好如新。

每一个汽车模型的来历,姜海程都可以细细说上一番。有的是姜海程在做汽车记者时参加各个品牌的新车下线仪式时收藏的纪念品,有的则是业内好友相赠,比如北京现代索纳塔从第一代到第十代的汽车模型,每次有新车型下线,就会由北京现代公关部的工作人员专门快递寄到姜海程家里。

姜海程还保留着许多他曾经参加过的各品牌新车下线仪式时的记者证和工作证,比如上海通用汽车首辆别克轿车下线、中华轿车首辆下线等时刻,姜海程都在场。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摆放着许多照片,纪录着姜海程几十年与汽车工业结缘的点滴。在一些合照中,不难发现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中国汽车产业传奇人物张兴业、张小虞、福特汽车第四代掌门人比尔·福特、徐和谊等人的身影,他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参与者。

书柜右侧的窗台上,陈列着几个手工模型,是姜海程自己归纳制作的“简易”车史:4000年前夏代的造车鼻祖、发明了两轮驱动马车的奚仲;1790年法国人希夫拉克伯爵发明的原始自行车(于1868年11月同治七年进入中国);1886年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发明的汽车(于1902年传入中国);最后是现代燃油车。

在房间右边的双人床上,几乎有一半的空间被不计其数的报纸资料占据。这是姜海程数十年来收集的汽车媒体刊物,他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分门别类叠放在这里,厚度有半米多高。这些刊物绝大部分都是和汽车产业息息相关的报道,有《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晚报》《参考消息》《中国汽车报》《京华时报》……只要是有过汽车版或专刊的媒体,都被姜海程细心地保存了下来。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甚至晚清时代的报纸复印件都有。有的是同行、老朋友或晚辈寄给他的,有的则是他自己去报刊亭买下来的,这个收藏习惯他还保留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在下面的报纸已经显得有些泛黄,但对姜海程来说,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想知道哪年在汽车领域发生了什么大事,翻一翻过去对应时间的报纸,就能清晰地还原当时的情景。

在床尾的另一面墙上,则是设置了一个通天到顶的书架,满满当当地放下了各类汽车杂志和汽车博览会的现场手册。最早的杂志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汽车与工艺设备展览会。

北京这么重要的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

姜海程最早并不是从事汽车行业的,开始他在北京天文馆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些年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汽车,姜海程还记得他看的第一个汽车展就是在北京天文馆对面的北京展览馆。

那些年的信息不发达,汽车也少,去展览馆看汽车成为他最大的兴趣。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城里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汽车,姜海程对汽车的喜爱也就越来越浓厚,于是,他在近五十岁的年纪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北京天文馆,做了汽车媒体记者。

姜海程第一篇关于汽车的文章发表在1992年的《世界信息报》上,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他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轿车市场发展趋势的文章,获得了不小的社会关注。“那个时候汽车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满街跑,但是已经预示着汽车的发展趋势,要进入我们中国普通人的家庭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前性的眼光,姜海程开始接连撰写汽车领域相关文章。

从九十年代初进入汽车媒体行业,姜海程的笔杆子涉及了汽车知识、汽车生活、汽车产业等各个领域,并先后给《汽车世界》《中国汽车画报》《时代汽车》等撰稿。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任职《购物导报》之后,与主编聊天时一拍即合,在《购物导报》开设了汽车版,算得上国内媒体开设汽车专版最早的一批媒体人。

述说着自己对于汽车的情怀,姜海程拿出了一张特殊的照片。那是2002年12月22日他参加北京现代首辆轿车下线仪式时拍摄的,照片中他与北京现代的第一辆轿车合影,还在这辆轿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张照片被他珍藏了起来,摆在书架显眼的位置。

“第一辆北京现代轿车的下线结束了北京不生产轿车的历史。之所以对这张照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它标志着北京汽车行业的‘从无到有’。”姜海程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曾经站在北京西直门的立交桥上,数着十分钟内经过多少辆汽车,那时候数过的汽车大部分是天津产的夏利,那时他就心里感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连买汽车都得到天津去”。

于是,从得到消息,到北京现代在先农坛对面的一个大楼里设立筹备处,再到后来在顺义建成流水线工厂,姜海程一直都在关注,也全程参与了报道。如今北京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也让姜海程感到十分欣慰。“北京现代成立十年的时候我也去了,今年2022年成立二十周年我还要去!”姜海程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因为有了多年汽车媒体从业经验的积累,从2000年开始,姜海程将目光转移到了汽车历史研究上来,开始了属于一个人的汽车考证之路。

“慈禧御用汽车”与“传入中国首车”的多年考证研究

在颐和园里停放着一辆汽车,据说是袁世凯送给慈禧六十大寿的贺礼。关于这辆车有很多传说,比如这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是袁世凯作为祝寿贡品献给慈禧太后的,该车是奔驰汽车的第二代产品……“根据我的考证,这一切都不属实。”姜海程表示。

2001年,姜海程去颐和园参观时发现,在这辆“老爷车”上并没有见到奔驰的车标,反而在一只铁质脚踏板上看见一个印有“DURYEA”(图利亚)的标识,这显然不是奔驰汽车的相关字样。那么,这辆车生产于何时?何时传入中国?围绕这辆车,姜海程提出了诸多疑问。为此,他找到了“车辆为奔驰二代车”这个说法的源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汽车史》的编者王华鹏。

王华鹏曾是交通部科学院汽车研究室主任,他告诉姜海程,那个说法是他在1979年考察该车后出于猜测而说的。后来王华鹏赴德参观了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没有发现与慈禧御用汽车类似款式和型号的汽车。此时,姜海程基本得出了一个结论,慈禧太后的老爷车并非奔驰汽车,而是图利亚汽车。于是,他将这些疑惑和考证后的发现撰写成文章,发表在了《中国汽车报》上,文章名为《慈禧御用汽车留下的“谜”》。

没过几年,慈禧太后御用汽车是奔驰品牌的说法又开始流行,姜海程再次开始了他的考证之路。2005年,姜海程得知美国福特博物馆有图利亚汽车的材料,就和福特汽车驻中国的首席代表联系,希望找到慈禧御用汽车的相关资料。不久,他收到了回复:图利亚公司于1896年组装了13辆与慈禧太后御用汽车款式相同的汽车,慈禧太后使用的车是那13辆车中唯一的幸存者。

基于这些资料,姜海程觉得慈禧御用汽车为图利亚品牌有了定论。随着品牌的确定,慈禧御用汽车来颐和园的时间也有了结论。1897年,面临着维新势力的威胁,慈禧太后无心举办生日庆典。而且以当时的贸易环境,1896年在美国生产出来的汽车,也不会这么迅速就传到中国。史料记载,庚子事变后的1902年,慈禧太后重建了颐和园,并在颐和园举办了六十八岁大寿盛典。此时,袁世凯才有机会呈上这辆汽车。

姜海程进一步发现,第一辆进入中国大地的也并非这台车,而是比这辆车还要早几个月、在上海登记上牌的一辆美国生产的奥斯莫比尔汽车,所有者为匈牙利的商人李恩时。“这辆车是从香港到上海之后上的马车牌照,是有历史记录以来中国进口的第一台车,登记日期为1902年1月30日,是当时的工部局给予颁发的,每月需交付一定的费用才可上路,算是最早的养路费。”这是姜海程努力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而得出的结论。

这个过程十分繁琐复杂,他数次前去国家图书馆翻阅资料,参考了清朝的报纸、中国交通史、中国海关史、清代道路交通、上海公路运输史等史料,又向多位业内专家取证,最终才确定了这个结论。他的相关研究文章也先后刊登在了《北京晚报》和《汽车之友》《汽车纵横》上。

姜海程还提到了一个小插曲:他曾致函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李国荣先生,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慈禧太后与汽车合影的老照片。两位先生尽最大努力也没能找到相关图片,便特意给姜海程回函表达歉意,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也让姜海程感到无比温暖。

2017年5月,姜海程将代表着自己研究成果的中国第一辆汽车纪念邮封及纪念章,捐赠给了北京汽车博物馆,用于博物馆展示使用。为此,北京汽车博物馆还为姜海程颁发了捐赠证书以表感谢。

正本溯源,只为形成完整的历史链条

姜海程说,自己目前还有两个心愿没有实现,第一个是想在昌平区建成一座汽车文化公园,复原这辆第一台进入中国的奥斯莫比尔汽车,进行展示;第二个心愿就是能在2022年举办“汽车传入中国”溯源纪念展览。姜海程觉得,这对他个人甚至对中国汽车源头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2018年1月,来自颐和园管理处、高校与汽车界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汽车博物馆,共同开展了一场关于“溯源——汽车进入中国百年”的交流研讨会。作为“中国汽车历史源头”研究者,在这次研讨会中姜海程将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在座专家进行分享,并进行了题为“慈禧太后御用汽车是不是传入中国的第一辆汽车”的演讲。座谈会最后,北京汽车博物馆相关领导还特意表达了对姜海程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探究精神的钦佩与敬意。

四年过去了,姜海程还在坚持着,一个看似简单的话题,却凝聚了他多年的努力。对于这些年有些近乎固执的奔走,姜海程坦言,说风凉话的人不是没有,但他都忍了下来,“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姜海程说。

之所以这么坚定地要“正本溯源”,是姜海程想要表达一个态度。他觉得中国应该有更成熟的汽车发展历史和汽车文化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历史链条。另外,虽然汽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但中国人对于汽车工业的研发也是不甘落后。1958年,随着第一辆东风牌轿车的出现,我国正式拥有了自主制造的轿车,而东风牌轿车也开创了中国轿车工业的新路程。最近几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更是已经完成了多次转型升级,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

姜海程的家里墙上挂着一幅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年事已高,但姜海程没有放弃对新鲜事物的学习,他提到,他设在家中的汽车模型博物馆中,关于人类汽车发展史那一部分,要补上新能源车模型,甚至是无人驾驶汽车模型等,这样才能算完整。

每一个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姜海程都会带着他们从门口开始讲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门口两侧贴着的一副自己书写的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也许就是姜海程对自己的要求和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供图/姜海程

【编辑:房家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