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东西问丨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

时间:2021-11-22 17:19: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

中新社郑州11月22日电 题: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

作者 阚力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百年。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大量出土的早期彩陶,是仰韶遗址考古及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早期彩陶承载了史前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也是东西方文明溯源的重要见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温泉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就仰韶彩陶“西来”之说发表见解,并解读早期彩陶在东西方史前文明中的意义,讲述彩陶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产出的积极作用。

东西问丨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资料图:仰韶文化博物馆特色外观造型。孙自法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说起中国现代考古,瑞典人安特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得益于他的帮助备受瞩目的仰韶村遗址揭开面纱。彼时,他推测仰韶彩陶并非本土起源,其技术与文化可能来自西方。对此,您怎么看?

樊温泉:当年安特生发现了仰韶彩陶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对彩陶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仰韶遗址被发现之前没有发现过彩陶,而且当时唯一可以比较的就是西亚和欧洲发现的彩陶。他也是在做了大量调查、发掘、收集、对比等工作后,才谨慎地提出了彩陶“西来说”的观点。

难能可贵的是,后来安特生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坚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修正所提假说。1943年,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他还提出了仰韶彩陶和近东彩陶无关的结论,在仰韶彩陶起源的问题上,他也没有追溯到西方。

同时,中国考古学家也在通过自身努力去重新认识仰韶文化的特征和纠正中国彩陶“西来说”。193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在安阳后冈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即出土彩陶的最下层的仰韶文化,出土黑陶篮纹陶的中层的龙山文化和出土灰陶绳纹陶的最上层的商代晚期文化,这为解决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关系问题指明了方向,确认了龙山文化早于小屯文化而晚于仰韶文化,肯定了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三种文化的时代顺序。

1937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著名考古论著《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两种不同系统的文化遗存,从而推翻了安特生所谓的仰韶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的观点。1945年,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了几片仰韶文化的彩陶,这就从地层上证明了仰韶期早于齐家期,继而在《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一文中,科学地以地层学排定了年代序列,从而纠正了安特生“西来”之说中最关键的一环,为仰韶文化彩陶重新探源奠定了基石。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先后发掘的半坡、北首岭、元君庙、庙底沟、三里桥、姜寨、大河村等遗址和墓地,更是仰韶文化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认识到老官台文化有可能早于仰韶文化,从而为探讨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老官台文化中已发现较多纹饰简单的彩陶,为仰韶文化彩陶寻找到了确切来源,至此,才真正意义上终结了彩陶“西来”之说。

东西问丨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资料图:观众拍摄国博展出的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彩陶遗存(距今约11000-8500年)。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丝绸之路”沿线多国都有彩陶文化出现,且有很多相似性,比如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地早期彩陶在风格、纹饰上的高度相似,它们之间有无关联呢?

樊温泉: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最引起中国学者关注的是其时代与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大体相当,而且在彩陶纹饰和器型上都与其有高度的相似性。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就是发现了仰韶文化彩陶和东欧库库特尼—特里波利等文化彩陶的纹饰和图案的相似之处,因此提出中国彩陶文化“西来”的假说。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再次被中国国内学者纳入研究领域,这种文化特征上的高度相似性又一次引起关注和争议。

我们认为这种相似性无外乎两种解释,一种就是与文化传播有关,不管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还是从中间往两侧传播;另一种就只是文化之间的偶然现象,不存在联系。

欣慰的是,2019年,由中国考古学家牵头的中罗联合考古队在罗马尼亚的雅西市境内开始为期5年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工作,这次合作意义重大,不仅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正面对话和交流,而且有望解开“丝绸之路”之前东西方是否存在更为古老的彩陶文明交流这一历史之谜。

参加这次联合发掘的中方学者在一次交流中对我说过,通过仔细对比两边的类型学和制作工艺,其相似性涉及到诸多方面,不仅仅是简单的纹饰,甚至感觉是非常类似的技术传统。所以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地早期彩陶之间的关系一定非常紧密,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会有更令人振奋的成果出现。

东西问丨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资料图:仰韶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备受瞩目。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早期彩陶各有什么特点?

樊温泉:我们知道,就世界范围而言,彩陶的出现和使用都是有规律的,一般分布地区都是农业文明最早产生而且较为发达。比如中国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的大地湾——老官台文化,长江中下游钱塘江上游的上山文化,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尼亚文明,地中海沿岸的安纳托利亚文明等,在距今9000年至8000年前,都陆续出现了彩陶。

既然彩陶是人类农业生产和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那么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就有可能产生彩陶,而且由于产生因素的相同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彩陶的起源一定是多元的,越是早期的彩陶越相似,也就是图案简单,做工粗糙。

西方早期的彩陶一般是在泥质浅黄陶的钵、碗等小型陶器表面施绘红色或橘黄色的短线条、曲线等图案;中国早期的彩陶也是在泥质的黄陶或红陶的小型陶器如大口钵、三足钵、碗等器物表面绘彩,但多是在器物的口沿外用红彩(少量用黑彩)绘宽带纹,极个别器物还在器物内壁绘制水波纹等。

东西问丨樊温泉:彩陶如何见证东西方史前文明互鉴?资料图:彩陶盆。中新网记者 吉翔 摄

中新社记者:早期彩陶对东西方文明的意义何在?

樊温泉:彩陶是早期文明的一种代表,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符号,东西方皆一样。比如,中国彩陶到了仰韶时代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史前中国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花瓣纹即是绽放在中原地区的“中华文明之花”。

前面已经讲到,在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亚洲大陆两端的河谷平原和丰水绿洲的旱作农业地带,彩陶文化由于产生条件的相似性几乎是同时发生,并有可能相向传播。所以我们认为,彩陶的产生是多元的,无论中国,还是中亚、南亚、西亚和东南欧等地区,都有自己彩陶产生的源头,并自成体系,甚至中国本土的彩陶也未必只有一个源头。

既然彩陶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世界上,中国和少数几个地区被普遍认为是独立的农业起源中心,那么中国的彩陶也就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的源头。

所以说,中西方的彩陶都有各自的源流,而且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演变,当进入一定时期,相互间势必会产生摩擦碰撞,甚至影响融合,这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当然这种影响是互相的,说明了文化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东西方彩陶产生和发展的未知,从而揭示东西方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本源。(完)

受访者简介:

樊温泉,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多次主持三门峡庙底沟、新郑郑韩故城等遗址及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考古发掘项目。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考古学,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郑韩故城出土东周陶文整理研究》。先后撰写了70余篇考古简报、论文,出版了《三门峡庙底沟唐宋墓葬》、《新郑天利两周墓地》、《三门峡庙底沟》等10多部专著。多年来,一直与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文物考古机构和院校进行合作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编辑:田博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