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格斯尔》史诗正得到更多关注

时间:2022-06-03 17:19: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赤峰6月3日电 题:“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格斯尔》史诗正得到更多关注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天刚刚亮,53岁的乌日图那顺便开始在家中拉响蒙古四胡乐器。半小时后,他用浑厚的嗓音练习《格斯尔》史诗说唱艺术(简称《格斯尔》史诗),这是过去5年间,他雷打不动的功课。

《格斯尔》史诗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同源异流的优秀文化遗产。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流传地域横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活形态型民间史诗,被称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乌日图那顺是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蒙古族中学的一名老师,他的家乡被誉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6月3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金巴扎木苏的弟子,传承《格斯尔》史诗非常有价值,也是自己最乐于做的事。”

今年已89岁的金巴扎木苏是演唱《格斯尔》史诗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格斯尔》史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唱的共18.6万行的《格斯尔》史诗,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格斯尔》史诗口头文本。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金巴扎木苏老人表示,此生最大的心愿是“把《格斯尔》史诗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

“最早我是和当地的尼玛敖斯尔老师学习《格斯尔》史诗,后来和金巴扎木苏老师学习。过去5年间,我一边学,一边把所学到的《格斯尔》史诗传授给学生,做好传承工作。”乌日图那顺这样告诉记者。

乌日图那顺坦言,学习《格斯尔》史诗非常难,“不仅需要好的记忆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发声演唱技巧,对吐字是否清晰也有很高要求。”

“在具体演出中,一般需要8人左右参与,在过去5年间,我们一直坚持在当地进行演出,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说唱艺术。”乌日图那顺如是表示。

今年52岁的敖干巴特尔是巴林右旗当地的牧民,跟随金巴扎木苏学习了近10年,现在已经成长为赤峰市《格斯尔》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爱好各种乐器,2012年我和金巴扎木苏老师学习《格斯尔》史诗,每月利用空闲时间到老师家里学习两次。”金巴扎木苏说道。

在2020年之前,敖干巴特尔曾和其他9名《格斯尔》史诗艺人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我们在新疆、上海、山东演出,每次演出时间8分钟左右,大家通过字幕了解到《格斯尔》史诗,反响特别强烈。”

“尤其是在山东的演出中,我们每天都演出10多场,我们几个人忽然有了明星的感觉。”敖干巴特尔笑言,作为传承人,现在自己也开始带徒弟。

“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格斯尔》史诗正得到更多关注图为《格斯尔》艺人正在演出中。敖干巴特尔供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格斯尔》史诗正在当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52岁的阿拉坦孟和,是赤峰市巴林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家乡从2008年起,就被外界誉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现在这里有15名国家级、市级《格斯尔》史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家都倾注了别样的感情。

在传承保护《格斯尔》史诗方面,阿拉坦孟和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在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做好记录成果的保存和公开,进一步促进社会利用。”

记者获悉,当地官方在保护传承《格斯尔》史诗方面,正在搜集整理《格斯尔》史诗口传故事及相关作品,编辑出版了《中国格斯尔之乡——巴林右旗》《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发展历程画册》等文学作品,并创作完成了舞台剧《格斯尔平世传》等。

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尔》史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格斯尔》史诗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研究基地。阿拉坦孟和介绍,2021年9月,《格斯尔》史诗传习所正式投入使用。

在阿拉坦孟和看来,该项目的建成,将大力推动《格斯尔》史诗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对提升巴林右旗《格斯尔》史诗的社会公认度,促进《格斯尔》史诗文化的传承和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近年来,在非遗保护工作框架下,《格斯尔》史诗相关地区和单位不断提升保护传承水平,着力提高传承活力,推动《格斯尔》史诗传承工作已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范例,成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典范。(完)

【编辑:叶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